在中国生产一些国际名牌产品,进行一番包装,运到美国,美国批发商赚掉了一部分,但是,美国商店中的价格反而比中国便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按一般人的想法,我们的东西运到美国,产品成本加上运输费用、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费用,肯定会使得其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高昂。
乐业,既指他们有工作可做,还指他们有发挥自己所长的机会,包括愿意开业经营的可以开业。这样,对进口品的需求也就扩大了。
进入 厉以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城镇化 。从增加农民需求的角度看,农民和家属进城后,生活方式会改变,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都会发生变化,这样,内需也就相应扩大了。但公用事业建设的资金来自何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些公用事业建设之所以不能完全靠财政,是因为财政支出毕竟是有限的,以往曾经采取的土地财政的做法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其中,既包括直接供应居民的进口消费品,也包括供应生产资料的各种生产资料。
内需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和对生产企业的刺激是相互促进的。不妨设想一下:这30年的城镇化过程中,要盖多少住房?修多少马路?盖多少幼儿园、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公共服务机构?要在水、电、气、暖、环保等设施上投多少资?公共交通方面又需要投多少资?这是全世界今后30年间最大的市场,或最有潜力的市场?这些建设,在建设期间和建成以后会吸纳多少人就业?一想到这些,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今后长时期内,中国的持续经济增长是有保证的世界投资者正在期待朝鲜的最大邻邦:中国来保证和平,而中国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不受其害?无产者大无畏,有产者一身锁链。
韩国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股票衍生品交易市场,换手率甚至超过美国。93、94年间,因为通过国有金融机构支撑市场,韩国股市还出现了上涨。如果因为朝鲜问题,中美欧出现意见分歧,会直接影响的就是贸易关系。必须注意的是,炮战至今,中国没有响应美国的呼吁,公开谴责朝鲜。
他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备不时稳定市场。朝鲜,就成了现时全球经济的黑天鹅。
亚洲金融危机後,韩国取消资本管制:这一限制朝核危机期间,本土居民资本外逃的主要原因。新闻的镁光灯喜欢聚焦外资出逃,但信息灵通、关系广泛的本土人士,从来都是各国资本外逃的第一批。传统上,影响分析主要偏重贸易联系。其中韩元领贬,当日下跌1%左右。
出了上述棘手的问题,不必老话重提冲突升级後,可能出现在中朝边境的大批难民,甚至美军。93朝核危机时,这些根本不存在。它怎麽了?它想要什麽?它要做什麽?无人知晓,只是提醒全球投资人:亚洲的地缘政治风险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尚在转型的国家,行政性手段有时候非常管用。
即使压住了,也是临时性现象。因此,CPI在2008年2月到达8.7%的顶峰之后,很快就下来了。
开明的领导人看到这个制度真能极大提高农业产量,于是就推开来了。但是,这些政策或多或少地还是反映了部分政府官员对市场机制不理解或者不信任。
这一政策释放的其实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表明政府已经高度重视通胀问题。但剩下的一些措施,看了之后确实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比如加强冬季粮油田间管理、改善新疆棉花调运、不许对化肥企业拉闸停电和关停非法上马的玉米深加工项目,等等。今年年初以来,政府多次强调管理通胀预期。政府官员最愿意接受的改革就是能够增强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些确实都是应该做、值得重视的工作,但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发文安排这些工作,好像是用导弹打蚊子。这个说法可以成立,市场经济也会出现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的现象。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国推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一做法其实已经在许多地区运行了。不然的话,要顺利推进改革,只剩下两条路可走,一是发生了经济危机,不改不行了。
当然,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中国经济减速,客观上也起到了给经济降温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的产品价格基本放开了。
行政性措施更多地已经成为治标不治本的工具,即使短期内把部分价格压下去了,对于消除通胀的潜在风险成效也不大。在这方面,中国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因此,每当通胀上升,政府都会采取各式各样的措施来控制价格上涨。
货币政策不调整,价格就压不住。可是,有些政府部门似乎并不甘心完全放弃政府的控制,有些官员对市场制度还是没有信心,认为到关键时刻还只能靠政府管,才能解决问题。但政府如何管,却是个大问题。要把价格降下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的数量。
二是新的制度已经实际运行多时,没出问题,政府也就比较愿意接受。三是央行发行票据,回收市场上的货币。
国十六条中最令人称道的是第七、第八两条,就是给低收入阶层提供补助,这确实是政府应该做的。一个简单的推论就是:假设产品的数量不变,货币数量越多,价格越高。
因此,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管理通胀预期与反通胀,需要一些新手段、新思路,但关键要疏导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加强管制。比如,北京市教委规定学校食堂不许涨价,但如果政府又不对食堂提供补助,食堂如何能办得下去?结果是价格确实没有涨,但饭菜的数量越来越少。
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否则,未来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就有可能出大问题。政府在迫切需要控制价格上涨的时候,严格依法采取一些行政性手段,无可非议。这样粮食输出省就开始限制粮食外售,而粮食输入省加大采购力度,最终将粮价推了上去。比如,政府今年以来一直在调控房价,但来来回回的政策一直在盯着第二套房、第三套房。
当年由于猪肉供应出现了一些问题,被称为一头猪搅乱了通胀全局。不出问题还好,一出问题必然就要上演行政手段全武行。
过去改革计划经济体系,实际是纠正政府失效的问题。对于整日浸淫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谈价格而不考虑市场机制,显然没有掐住通胀的咽喉。
从2005年初到2006年年底,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从14%加速到17%,市场上的流动性一直在增加。我们最近做了一个关于中国房价决定因素的研究,发现对房价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按揭的利率。